熊鹰 | 视觉的政治:两次大战间的海明威及其文学
熊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摘要:一战后于巴黎开始写作的海明威,以其基于感官经验的描写而著称。但随着对于现实持续不断地关注,海明威也将其视线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投身于西班牙内战的战场,并在20世纪40年代访问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在美国与欧洲本土之外的地方,由于接触到了摄像机、望远镜、潜水艇以及战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海明威作品中早期受自然科学影响的现代主义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海明威在西班牙内战中拍摄纪录片的经历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报活动,促生了新的文学表达。但海明威不断与世界和现实碰撞的文学表达被冷战中的文学批评除去了个人以及历史的痕迹,由此形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刻板形象。
关键词:海明威;冷战;现代主义;民主;张爱玲
01
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批判性
02
为了民主的新出发
03
叙述模式的变化
04
不败的眼睛
结语
向上滑动阅览
1 吴雪杉:《毕加索在中国:1917—2019》,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编:《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7页。
2 例如,据杨仁敬介绍,1986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召开的海明威研讨会的主题便是“迷惘的一代”。他在书中所列举的1976年至2005年的海明威研究论文也大多讨论冰山原则的艺术风格、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人生哲学、自然主义手法等。参见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251页。
3 王德领:《混血的生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4 1952年在林以亮和当时的文化部主任麦加锡的领导下,美国新闻处驻香港办事处整顿了文学翻译项目,委任抵港不久的张爱玲翻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该作品于1955年进入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海外图书馆系统。而张爱玲则在翻译完《老人与海》的当年,就以难民身份移民美国了。陈子善:《范思平,还是张爱玲?——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新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1期。
5 Robert Penn Warren: 《海明威论》,张爱玲译,林以亮编选:《美国文学批评选》,(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版,第151页。原文为Robert Penn Warren, “Hemingway”, in Kenyon Review, IX (1947), pp.1-28。张爱玲的中文译文原刊于台北《文学杂志》,1956年第1卷第3期。
6 Robert Penn Warren: 《海明威论》,第151页。
7 海明威:《第二章》,陈良廷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陈良廷、蔡慧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102页。笔者此处根据英文原文对中译作了较大调整。下划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8 Milton A.Cohen, Hemingway's Laboratory: The Paris in Our Time, Alabam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12, p.154.
9 Maurice Merleau-Ponty, “Cezanne's Doubt”, in Ted Toadvine and Leonard Lawlor eds., The Merleau-Ponty Reader, Chicago: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7, p.74.
10 Ronald Berman, Modernity and Progress: Fitzgerald, Hemingway, Orwell, Alabam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5, pp.79-80.
11 Ibid., p.81.
12 罗素:《心的分析》,李季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8页。
13 海明威:《死在午后》,金绍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4 同上。
15 同上书,第2页。
16 同上。
17 海明威:《没有被斗败的人》,《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第251页。
18 《作者序》(“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后更名为《在士麦那码头上》。
19 Peter Lecouras, “Hemingway in Constantinople”, in The Midwest Quarterly, 43/1(2001), pp.29-41.
20 David Roessel, “‘Mr. Eugenides, the Smyrna Merchant’, and Post-War Politics in ‘The Waste Land’”, in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16/1(1989), pp.171-176.
21 海明威:《土耳其人怀疑凯末尔》,《海明威新闻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95页。
22 David Roessel, “‘Mr. Eugenides, the Smyrna Merchant’, and Post-War Politics in ‘The Waste Land’”, p.171.
23 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文学浪游史》,姜向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141页。
24 同上,第144页。
25 同上。
26 Pablo Picasso and Deborah Wye, A Picasso Portfolio: Prints fro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0, p.36.
27 海明威:《诗歌1928》,作于1929年,转引自《春潮 · 第五纵队 · 西班牙大地 · 海明威诗集》,张鹏飞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350页。
28 David Roessel, “‘Mr. Eugenides, the Smyrna Merchant’, and Post-War Politics in ‘The Waste Land’”, p.176.
29 海明威1936年4月9日致麦克斯威尔 · 帕金斯的信,《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潘小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534页。
30 David Roessel, In Byron’s Shadow: Modern Greece in the English & American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15.
31 这部分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美日同盟等原因被删除。Richard K.Sanderson, “Cold War Revisions of Hemingway’s Men at War”, in The Hemingway Review, 20/1(2000), pp.49-60.
32 周成编著:《世界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5页。
33 A.E.Hotchner, Papa Hemingway, New York: Scribner, 1999, p.197.
34 Dale T.Graden, “‘The Earth Endureth Forever’: Hemingway in Spain”, in The Volunteer, June 10, 2016. The Volunteer是西班牙内战时期美国亚伯拉罕林肯旅档案馆的官方期刊。
35 海明威1937年2月5日致哈利 · 希尔维斯特的信,海明威:《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第550页。
36 同上。
37 同上。
38 海明威:《西班牙大地》,《春潮 · 第五纵队 · 西班牙大地 · 海明威诗集》,第267页。
39 尼古拉斯 · 雷诺兹:《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 · 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马睿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37页。
40 同上,第140页。
41 大卫 · 阿米蒂奇:《内战:观念中的历史》,邬娟、伍璇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109页。这一趋势并非从20世纪开始。18世纪以来,大量的独立运动、革命和内战都是帝国主义的复兴所导致的,美国的内战也是其中一项。只是到了20世纪,这样的一种趋势往往不再是帝国主义的复兴所导致,而是一战及二战以后的帝国主义衰落所导致。
42 詹姆逊:《格特鲁德 · 斯泰因和词性》,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5卷,论现代主义文学》,苏仲乐、陈广兴、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93页。
43 马尔科姆 · 考利:《流放者归来:1920年代的文学浪游史》,第120页。
44 海明威:《大战前夕》,《第五纵队》,冯亦代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页。
45 海明威:《在山冈下》,同上书,第163页。
46 同上,第161页。
47 同上。
48 同上。
49 海明威:《在山冈下》,《第五纵队》,第162页。
50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程中瑞译,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51 有关海明威的自然科学教育,参见Susan F.Beegel, “Eye and Heart: Hemingway’s Education as a Naturalist”, in Linda Wagner-Martin ed., A Historical Guide to Ernest Hemingwa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53-92。
52 Ezra Pound, ABC of Reading,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0, p.17.
53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第40页。
54 同上,第214页。
55 同上,第214—215页。
56 比尔 · 尼克尔斯:《谈纪录片和始于现代主义的转变》,崔婧译,聂欣如著:《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75页。
57 Waugh, Thomas H.R., Joris Ive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adical Documentary 1926—194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doctor thesis, 1981, p.253.
58 伊文思:《纪录电影中的重复和搬演(1953)》,孙红云译,孙红云编:《伊文思与纪录电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版,第255页。
59 同上,第256页。
60 伊文思:《纪录片:主观性与蒙太奇(1939)》,王温懿译,同上书,第247页。
61 比尔 · 尼克尔斯:《谈纪录片和始于现代主义的转变》,聂欣如编:《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研究》,第375页。
62 Joris Ivens: “Collaboration in Documentary (1940)”, in Rosalind Delmar ed., Joris Ivens: 50 Years of Film-making,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79, p.102.
63 海明威:《大战前夕》,《第五纵队》,第125页。
64 Joris Ivens: “Collaboration in Documentary (1940)”, in Rosalind Delmar ed., Joris Ivens: 50 Years of Film-making, p.102.
65 海明威:《大战前夕》,《第五纵队》,第126页。
66 欧内斯特 ·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第41页。
67 同上。
68 尼古拉斯 · 雷诺兹:《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 · 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第23页。
69 海明威等:《老人与海》,张爱玲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
70 同上,第21页。
71 同上,第25页。
72 同上。
73 Robert P.Weeks, “Fakery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n College English, 24/3(1962), pp.188-192.
74 尼古拉斯 · 雷诺兹:《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 · 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第161页。
75 Bickford Sylvester, “Hemingway’s extended Visio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n PMLA, 81/1(1966), pp.134-135.
76 尼古拉斯 · 雷诺兹:《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 · 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第181页。
77 Susan F.Beegel, “The Monster of Cojímar: A Meditation on Hemingway, Sharks, and War”, in The Hemingway Review, 34/2(2015), p.21.
78 Ibid., p.22.
79 Susan F.Beegel, “A Guide to the Marine Life in 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n Resources for American Literary Study, 30 (2005), p.252.
80 1945年4月9日致玛丽 · 维尔什的信,海明威:《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下,第700—701页。
81 《老人与海》中写道,老人在杀死了与之搏斗很久的马林鱼后,看到鱼的眼睛看起来毫无感情,仿佛是潜望镜上的镜子。参见海明威:《老人与海》,第60页。
82 尼古拉斯 · 雷诺兹:《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 · 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第277页。
83 同上,第283页。
84 Frances Stonor Saunders, The Cultural Cold War: the CIA and the World of Arts and Letter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13, p.228.
85 海明威:《第五纵队》,第181页。
86 林以亮编选:《美国文学批评选》,“序”第2页。
87 Vincent B.Leitch,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Since the 1930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34.
88 Rene Wellek, Austin Warren:《文学与传记》,唐文冰译,林以亮编选:《美国文学批评选》,第135页。
89 Greg Barnhisel, Cold War Modernists: Art,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p.39.
往期推荐